“谁不说俺家乡好”——山东非遗文化“过门笺”

时间:2023-01-11     来源:70200app永利会员登录     阅读:0

纸上物语寓意美,非遗手造“过门笺”

山东籍学生:杨春

在我的家乡山东莒县,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,这种特殊的剪纸形状像缩小的门帘,是过年时用来贴在门楣上的装饰刻纸。春节粘过门笺是莒县流传已久的习俗,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,莒县过门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,同时具有形式多样、题材广泛、构图美观、色彩鲜明等艺术特点,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。莒县过门笺的渊源虽无文字可查,但从康熙十三年(1674年)重修朝元宫时壁画所见,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。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“漏卮湖”,乾元宫居漏卮湖东高阜之上,虽创建年代不详,然明代就已有之,如壁画为明代所绘,那么莒县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。

微信截图_20230111102614

莒县过门笺的制作,在清代多为村中巧妇剪制,开始在彩纸上剪上小花或穗头,增添了花样。

民国初年,莒县过门笺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,开始有能工巧匠打制成各种刀具,设计出图案刻成模版,用刀具和模版刻制出带图案和吉祥语言的过门笺。

中国解放后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莒县过门笺得到了很大发展,涌现出一大批民间艺人,他们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融入创作题材中,创作出大量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点和生活情趣的作品。

莒县过门笺在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是用来祈福的一种彩符,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莒县过门笺逐渐由过去的祈福演变成了喜庆、祝福、祝愿,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艺术品。

微信截图_20230111102628

清代以前,莒县过门笺只剪出穗头和花样,制作相对比较简单。民国初年至,莒县过门笺多由民间艺人照模板刻制而成。后来,莒县过门笺制作以“借古开今”为原则,先按定好的尺寸设计出图案,而后以牛皮纸、纸板、厚纸或袋子皮刻成模板,再根据图案的线条找工匠打制出各种刀具,用木板、石蜡和锯末做成一个蜡盘,按尺寸裁好彩纸,将模板放在彩纸上,最后再放在蜡盘上,用各种刀具刻制,有时也用木槌敲击刀具砸刻。过门笺的加工可分单色、多色和套色几种工艺,其中套色法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,置于蜡盘上按刻,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、位置、纹样,以实形填补虚形,谓之“换膛子”。背面则用纸片粘贴住,使色彩更加丰富有序。

微信截图_20230111102728

过门笺从题材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,与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农村的居住特点相适应,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。它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构图美观,色彩鲜明,善于用象征、谐音、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,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,可以为历史、民俗、手工艺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。从前莒县当地过门笺制作的从业人员众多,从业者比较集中的地方,艺人往往连续传承四五代以上。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,莒县已有不少人住进楼房,贴过门笺的习俗日渐淡化。受环境影响,过门笺的制作也不断市场化、商品化,致使一些传统图案变化或消失,原汁原味的作品越来越难以寻觅。目前莒县当地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和继承这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,过门笺刻制技艺后继乏人,濒临灭绝,已到了抢救的关键时刻。

Baidu
sogou